4首经典诗词,每一首都有两个千古名句,值得细细品读、背诵下来
2023-08-14 08:48:55 来源:柳栖士

来源:清欢纪 原创:林家清欢

中国数千年文化史,诗词歌赋浩如烟海,一位诗人能留下一首经典之作已是难得,其中如果再有一句千古名言,那就更难得了。

而有些诗人,一首诗词中,就有两个千古名句,可以说经典之极了。


(资料图)

推荐4首这样的诗词,每一首都令人拍案叫绝,值得品读背诵。

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

唐·李白

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

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

长风万里送秋雁,对此可以酣高楼。

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。

俱怀逸兴壮思飞,欲上青天揽明月。

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

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。

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(公元753年),52岁的李白在宣城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。

这一年,他应堂弟宣城长史李昭的邀请来到宣城。此时距离他在长安飞扬恣肆,已经过去了十年。

尽管精神上经受着苦闷,有着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,但李白的诗中,永远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。

诗中感情回复跌宕,语言明朗质朴,音调激越高昂,章法腾挪跌宕,起落无端,断续无迹,一波三折,韵味深长。

“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;乱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”

弃我而去的昨天,早已不可挽留。乱我心绪的今天,使人无限烦忧。

起首这两句破空而来,情感发则不可抑止,陡起壁立,直抒郁结。

此句是诗人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,忧愤之深广、强烈,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。

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,化作了看似脱口而出的两句,重叠复沓、情感浓烈。

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销愁愁更愁。”

拔刀断水,水却更加汹涌奔流;举杯消愁,愁情上却更加浓烈。

这个奇特而又富有独创性的比喻,与眼前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,但又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力。

那终年长流不尽的宛溪水,与李白心头无穷无尽的烦忧极为相似,令他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,生动形象,又浑然天成。

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

宋·苏轼

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?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有人说,苏轼这首中秋词一出,其他的中秋词全都黯然失色。

这首诗写于公元1076年的中秋,苏轼与朋友在密州欢饮达旦。

因为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,苏轼自请外放,辗转各地为官。

之所以请求从杭州调到密州,就是因为这里与弟弟苏辙距离很近,但可惜的是,中秋团圆之夜,兄弟俩却依然无法团聚。

在词中,苏轼表达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,既有理趣,又有情趣,意境豪放阔大,情怀乐观旷达,回味无穷,传诵不衰。

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”

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,月儿常有阴晴圆缺,(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)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。

这三句从人到月、从古到今,对人生的变迁做了高度的概括,将人与自然化而为一。

既然人事与月亮一样,往往充满了遗憾与无奈,难以十全十美,又为何为短暂的离别而悲伤呢?

苏轼最为可贵的,就是他面对人生不同境遇,都永远保持着乐观与旷达。

而他的乐观与旷达,又抚慰了千百年来的无数后人,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。
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
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,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。

“婵娟”是美好的女子,是月宫中的嫦娥,也是明月本身。

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,但只要亲人长久健在,即使远隔千里,依然共同沐浴同一轮明月。

而那普照山川大地的月光,也是把所有彼此思念的人儿联系在一起的纽带。

但愿人长久”,突破了时间的局限;“千里共婵娟”,打通了空间的阻隔。

这两句诗,让整首词从对弟弟的思念,延伸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儿的美好祝愿,更为动人。

一剪梅·红藕香残玉簟秋

宋·李清照

红藕香残玉簟秋。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
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

毫无疑问,李清照的《一剪梅》每一句,都是经典,最后三句尤为后人称道。

这是一首倾诉相思离愁的词曲,因为它,这个词牌又被称为“玉簟秋”。

红色的荷花凋谢,幽香消散,光滑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。解开绫罗裙,换上便装,独自登上木兰舟,泛舟水上。怅望云天,忍不住起了怀远之思,惦念远方的丈夫。

“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”

红莲凋残,幽香飘零,落花独自地飘零着,水独自地流淌着。

仿佛是相隔两地的夫妻,彼此都在思念对方,可又无法互相倾诉,天各一方,各自哀愁。

易安用花落水流之景,比喻的人生、年华、爱情、离别,给人无可奈何之惆怅。

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”,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,体现了诗人与丈夫二人心心相印、情笃爱深,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。

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

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,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,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。

月寒如水,夜露浸凉,独守空房的李清照,最能体会相思的无解。她用女性特有的明暗与柔软,将抽象的、不易琢磨的深情,写得真实又细腻。

“才下”“却上”两个词生动形象,这瞬间的情绪变化,打破了前文所有故作平静的诉说,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哀愁。

这种哀愁萦绕在心头,挥之不去,遣之不走,如月光和流水般连绵不绝,堪称千古绝唱。

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

宋·辛弃疾

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

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,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

明代杨慎《词品》中,评价这首词曰“稼轩词中第一。发端便欲涕落,后段一气奔注,笔不得遏。廉颇自拟,慷慨壮怀,如闻其声”。

辛弃疾一生以恢复河山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,壮志难酬。

写下这首词时,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。自南归以来,前两次北伐他都没有机会参与,此时韩侂胄执政,正积极筹划北伐,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。

他以为有生之年终于能够看到收复旧山河的场景,却发现自己只是韩侂胄的幌子,他的意见依然无法得到当权者的重视。

他登上了镇江北固亭,遥望长江以北的河山,忍不住下下了这首沉郁顿挫、悲壮苍凉之作。

“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”

江山如画、历经千年仍如故,却再也难以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。

词人以“千古江山”起笔,喷薄而出,力沉势雄,显示出了稼轩非凡的英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。

孙仲谋,即孙权,是辛弃疾最为佩服的豪杰,他曾写过“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,生子当如孙仲谋”。

“京口”,即镇江,因临京岘山、长江口而得名,这里曾是孙权建都之处。

孙权离世距离此时已经900多年了,山河不改,人事翻覆,南宋朝中如今又何曾有孙权那样的英雄呢?

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”

遥想当年,他(刘裕)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,气吞骄虏一如猛虎!

“寄奴”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,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,世居京口。

刘裕建立南朝宋国后,曾两次领兵北伐,收复洛阳、长安等地,他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,威震四方,有气吞万里之势。

这句诗写得荡气回肠,但结合上下文,如此豪壮之势亦不长久,终究沦落为“斜阳草树”“寻常巷陌”,显得愈发苍凉。

关键词: